2018年1月25日 星期四

快樂的15個習慣


日本暢銷醫界作家,現今九十七歲,仍活躍於診療工作的日野原重明。其蓬勃朝氣本於對他人的細心關懷、不輕易向疾病低頭、不因忙碌的工作而心生氣餒、從天天發生的事件中悟出樂趣。其人生如此智慧圓融的原點,就蘊藏在他的一顆心與生活習慣裡。
從一九七五年開始,日野原一直在提倡,「自己的健康自己捍衛」的運動。他仔細研究一下有哪些習慣對自己有好處,既然知道有好處,就要養成「毫不遲疑、當下實行」的行動力。 攝取品質不佳的食物、食用過多鹽分、抽菸、過量飲酒、食用太多動物性脂肪、黃綠葉菜類攝取太少、運動不足……,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小壞習慣,日野原建議,若能夠及早轉個方向,待年長或年老之時,便不會染上所謂的「成人病」。也就是說,許多疾病都是長年以來的壞習慣所造成的。 日野原向來認為「成人病」之名,應該更改為較具行動力、自發力的「習慣病」才對(英語為 lifestyle related disease)。經過了他二十年的倡導,日本終於在平成八年(一九九六年),更名為「生活習慣病」。 活力充沛又樂在生活的日野原,唯一感到驕傲的健康祕訣,就是他的好習慣。這些歷經九十年所培養、持續不斷的好習慣,時至今日,仍是他的無價之寶。這些寶物包括了以下十五個習慣: 

習慣1 心中永保愛 
日野原之所以充滿活力,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愛存在於心中。 他向來相信喜悅或歡樂只要有人分享,快樂的程度就會更加擴大。更喜樂的生命,必須包含更多的愛。 聯旭廣告公司總經理陳玲玲分析,她高齡九十九歲仙逝的外公之所以能長壽,是因為長年在碧草如茵的中興新村上班,過的是非常簡樸的生活。節儉、吃素、慈祥、包容力大、又喜歡種花種草,與女兒、孫子同住,三代同堂。整日籠罩在愛人──愛女兒、愛孫子的環境裡。 

習慣2 抱持「一切都會變得更美好」的正面想法 
日野原也相信,那些願意克服自己的缺點或弱點,並習慣存著「一切都會變得更美好」的正面想法的人,在人生中的任何時刻,都能夠展現樂於堅持的強大毅力。 正面的想法比一切都重要。近十年來,開始成為一個虔誠基督徒的巨大機械集團執行長羅祥安舉例,即使現在有人因為投資連動債,損失了一百萬,應該要慶幸還有十萬元。「人要感恩他所還擁有的,」羅祥安說,「台灣有很多財富,好的環境,有很多事,比起別的地方,台灣已經好很多。」 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對於習慣有如此定義:「所謂習慣就是不停重覆的動作」。 養成對任何事情都持有正面的想法,也是一種必須要培養的新習慣。用這樣柔軟的思考方式試著重組我們的人生,一定可以感覺到從明天開始的每一日,更為光輝、明亮。 

習慣3 挑戰新事物 
如果在年輕時就養成挑戰新事物的習慣,發覺自身才華的機會也會隨之增加。那麼,一生中就可以看見無數次繁花盛開的瑰麗風景。 像五歲喪父、低收入戶的台南建築設計師毛森江,在到日本拜師學習製造清水模技術之前,是個成衣貿易商,但是一回他到大阪出差,對安藤忠雄簡雅的清水模建築深為折服,立志學習,終至轉行在台南蓋清水模好宅,就是一個勇於挑戰新事物、終至轉行成功的典範人物。 另外一個竹山人──王浩一,是台北精神科名醫王浩威的哥哥。他原本在台北也是幫外商成衣公司當總經理,後來外商移出台灣,他成為最後一個關掉公司燈光的人。 之後,他回到母校──在成大校園著名的大榕樹下思索,受到感召選擇留在台南岳父家的塑膠工廠工作,並且開始背著寫生用具、相機,探訪府城台南的大街小巷,先後寫出《慢食府城》及《在廟口說書》等暢銷書。也是一個勇於挑戰新事物的典範。 日野原說,若想永遠保持年輕的心,就要試著對某種事物保持高度的關心。而且,還要試著去挑戰看看。只要抱持這樣的心情,老不老一點都無妨,就讓向前行的勇氣,好好地發揮能量。 

習慣4 鍛練自己的專注力 
日野原強調,一個人有專注力,看起來就會非常朝氣蓬勃,但如果缺乏專注力,什麼事都無法順利進行。「最糟糕的是就此意志消沉、自我放棄,」日野原說。 培養專注力,需要某種程度的訓練才行。也就是說,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就養成注意力集中的習慣。 為了鍛練自己的專注能力,日野原採用的方法是──無論多麼短暫的時間也要有效利用,絕對不可白白浪費。 日野原建議對於生活時間不太固定、或已經從工作崗位上退休的人,時間再如何充裕,也要在一天當中固定抽出三小時左右,完全用在研讀或自己的興趣上。 台南建築工作者毛森江每天也只排三分之二的工作行程,另外三分之一時間約三個小時,他都拿來讀書。他所設計的住宅,書房一定扮演一個相當主體的角色,讓全家人都可以在一個書房長桌上讀書。 現年才四十三歲的香港宜諾管理顧問集團執行董事王劭仁在八個多月前,辭掉凱撒飯店總經理一職,在籌備創立一家旅館諮詢顧問與訓練公司之前,有整整八個月沒班可上、沒薪水可領,然而他毫不懈怠,每天仍然穿西裝、打領帶,提著電腦到咖啡店去寫創業企劃,直到顧客接納企劃案為止。 

習慣5 向心目中的典範學習 
人生要如何規劃才好?日野原建議,如果實在無從下手,先尋覓一個你心生欽羨的典範也是個好主意。 在台灣,很多人學習藉由宗教信仰,不再為明天煩憂。巨大執行長羅祥安在近五十歲那一年,由於捷安特要成為全球化企業,他想到公司那麼小,要全球化,壓力很大,身心狀況幾乎快到崩潰邊緣。 剛好有一天,他跟著太太到東海大學教堂做禮拜,聽牧師說到有勞苦重擔的人,我就讓你得到安息。那天晚上,羅祥安生平第一次禱告,之後,經過一個月、半年、一年,羅祥安發現自己的心情,愈來愈輕鬆,一年後,羅祥安就受洗了。 如今,羅祥安維持著「只要做好事情,沒有強求的目標,」知天命,專心做好自己。他也開始騎腳踏車上班、假日騎車上山,精神、體力都比過去年輕了十歲。 

習慣6 感受他人的心情 
日野原常常出國,經常看到外國人有體諒他人心情的習慣。要感受他人的心情,一定要先能讓自己寧靜下來,細細體會。 食養山房主人林炳輝就是這個典型的例子。他憑著對簡單、素雅、令人感動,引發豐富心靈的居住空間的追求,在十幾年前,創設了食養山房。 研究美學經濟的政大科技管理教授李仁芳形容,來到食養山房慢慢享用兩、三個小時、約一千元的餐飲,或是來品味下午茶時,他清楚地觀察到每一個客人一進到食養山房,臉上線條立即柔和、快樂。「這裡不是奢華,而是素華,」李仁芳說。 十七、八年前,林炳輝曾經在台北租屋而居,那段時間,白天他在營造公司上班,夜裡常跑伊通公園畫廊,看到裡面布置整潔,空間素雅,開始引發他想要居住在這樣空間的想法。 於是他開始把沙發去掉、電視機去掉,不斷地割捨,然後開始在潔淨的空間插上一朵小花,泡一杯茶,開始可以安靜讀書、探索內心世界。「因為環境影響你的視覺,你就可以安靜地坐下來,」林炳輝說。 多接近大自然,可以讓自己的心更柔軟,更敏銳。專研園藝治療的台大園藝系教授張俊彥指出,美國有所謂的園藝治療師,種植花草,可以舒緩腦波內的緊張度,並且有助恢復注意力及疲勞。 

習慣7 珍惜有緣相逢的所有人、事、物 
日野原也想對大家說的是,如果你自己架設好一組品質優良的天線與接收器,你就更有機會遇見美好的事物。 奧美廣告公司副董事長葉明桂就是一個很懂得感恩他的工作伙伴的人,懂得架設接收美好訊息天線的人。他從年輕時,就跟著台灣奧美的兩個創始人宋秩銘、莊淑芬,如今,兩位老闆遠征中國,他還在台灣留守著。 現年五十二歲的葉明桂最近有個覺悟是,要進入職場工作,一定要找志同道合的人,大家願景、目標、價值觀都一致。「志同道合就是快樂,」葉明桂說。 

習慣8 比八分飽再少一些 
日野原維持健康的方法,就是對體重的控制。有的靠飲食控制,維持適當的體重,有的則靠規律的運動。 忙碌時,他常常在吃飯時間拿出牛奶與餅乾。「大家都知道吃飯只要吃到八分飽就好。在吃到太撐、吃得太飽之前就停手,內臟的負擔比較小,對健康有正面的好處,」日野原說他現在超過九十歲,「六分」左右就足夠了。 

習慣9 對飲食不要過於神經質 
每天清晨,日野原都會喝一杯加了橄欖油的蔬菜汁。這種自製飲料可以穩定膽固醇值,又可以在忙碌的上午,輕鬆地補充體力與能量。這個習慣,他已經持續了三十年以上。 晚餐常會有聚會或晚宴,這種場合的料理多含有過量油脂,到處充滿了卡路里攝取過量的危險。遇到這種情況,日野原都會先從沙拉開始取用。 但他建議偶爾有宴席時,對美食也不用過於敏感,多吃一點,過幾天少吃一點,讓多出的一、兩公斤體重降下來就可以了。 

習慣10 能走路就走路 
同時與飲食生活的混亂共存的,常常是運動不足的問題。但是,對每天忙亂過日子的現代人而言,要額外找到運動時間,實在是難如登天。 所以日野原自己就做到了能走路就走路,因此他在醫院裡上上下下、跑來跑去,不坐電梯,走樓梯;搭捷運時,也盡量走樓梯,不搭電扶梯。 

習慣11 與更多同好享受運動時光 
找同好一起去運動,也是必須培養的快樂生活好習慣。即時找不到人一起去運動,只要每天規律地去運動,自然就會碰到一些運動同好。 如台南建築工作者毛森江每天早上五點半就到台南市的YMCA去晨泳,每天都會遇到前來游泳的九十歲婦人。 台灣富蘭克林兩個經理人愖言、張森貴最近遭逢金融海嘯,開始把大量的時間投入跑步、游泳、打球、騎車、遛狗、也多花些時間,在週末連休日,與家人在台灣各處旅遊。 

習慣12 正面思考 
健康與否,就看自己夠不夠朝氣蓬勃,而夠不夠有活力,也全靠心情決定。 作家羅蘭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我覺得快樂是一種天性,」現年九十歲的作家羅蘭,從二十七歲那年,一個人由天津來到台灣,就此定居下來,再怎麼辛苦,從不會抱怨。年輕時一邊在警廣上班,一邊寫作,也一邊養兒。如今兒女長大了,一個人居住,倒也自得其樂。 即使現在已經九十歲了,羅蘭仍然耳聰目明,還會一個人找尋生活樂趣,除了每天早上,住在附近的兒子帶來豆漿、燒餅油條當早餐之外,她常會一個人坐計程車到外雙溪故宮外面的小山坡去曬曬早晨的太陽,看著故宮博物館的圍牆,好像有回到天津老家的感覺。或是一個人到中央圖書館,坐在五樓的窗邊,默默讀書、寫作。 她每天晚上一定會寫寫日記。因為身心之間緊密連結、互為表裡,身兼心理學家與哲學家的柏格森(Henri  Bergson)曾說:「人類是唯一能夠創造自己命運的動物,而人類卻遲遲無法覺悟。」 要讓心靈變得更平靜、豐富,該如何做才好呢?日野原建議,就算面對累死人的工作,也不應該長吁短嘆、以為時運不濟,反而要振作精神、想像完成後的成就感。 並且,一邊以正面思考來鼓勵自己,一邊務實地動手完成,積極進取地挑戰難關。 

習慣13 調節壓力 
沈重的壓力必須明快地紓解及調整。紓解壓力的一個方法是,不要讓憂慮的事情一件一件累積。 許多人釋放壓力的方法,是尋求宗教信仰,把煩惱、憂慮交給上帝。張孝威長年信仰基督教,自己的妹妹還是牧師,他說,一個人不能過度自信,他認為很多經營者出現問題,是因為過度自信,他做個基督徒,可以將憂慮交給上帝,不會累積在心裡。 曾有一個患者告訴日野原,他已經厭倦了充滿壓力的上班生涯,退休後想要在溫暖的土地上,過著隨心所欲的日子。但是,當如願搬到計劃中的區域,過著完全沒有壓力的生活後,他每天在無所事事當中,卻失去了生存的意義。 到了最後,身體崩壞、精神狀況也變得極為不穩定。若生存於無菌般、毫無壓力的環境,身體上、心靈上也終會產生病狀。 

習慣14 反身自省,要求自己(責任總是在我) 
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創作的《青鳥》是一齣著名的戲劇。故事的梗概是「千山萬水尋找代表幸福的青鳥,最後,卻發現牠不在天涯海角,而是好端端地待在家中」。青鳥欲訴說的就是,所謂的幸福就存在每個人的心中。 

習慣15不要盲目、非理性地遷就於習慣 
不管是藉由寫日記、寫年記的方式,或是經過禱告、內觀,萬一你發現到今天為止走的是錯誤的道路,只要換一個正確的方向即可。 日野原一直在強調,習慣可以造就一個人。但是,並不是要大家盲目、毫無理性地固執於一件事。 有時候,描繪出一幅美麗願景之後,才發現到今天為止的習慣,與這樣的願景格格不入。這種時候,彈性改變一下思考方式,再營造出另一種適合的習慣就好了

看似簡單的習慣,其實蘊含著大學問,因為所有人的身、心皆由習慣所造就。人生是由我們日復一日、不斷重複的選擇或行為所累積而成,這些選擇或行為一但養成習慣便如影隨行,這樣的行為模式,總是在思考前,由身體搶先決定了所有的行為。良好的習慣會造就身心健康,但壞的習慣則會無時無刻毀壞身體,形成病因。像是高血壓、心臟病、肝臟病、糖尿病…等,多為不良的飲食習慣、運動不足所造成。

改掉壞習慣須從最根本的人生觀、價值觀開始改變,並重新找到全新的動機,才能真正改變。像是我們都知道某些垃圾食物對身體有害,但為了滿足口腹之慾,想吃的慾望仍遠遠凌駕於對疾病的恐懼,除非有具體的動機,否則無法產生全力以赴的企圖心。

書中提到改變習慣可經由以下三個步驟:
1.從專業人士處(例如醫生或護理人員)取得正確的知識,或從值得信賴的書籍取得資訊。
2.將吸收而來的資訊充分消化成為自己的知識,重新整理、思考自己生活習慣上的問題點。
3.條列出改變習慣的對策,並抱持絕對會實施的堅強意志力。

只要徹底實踐這三個步驟,壞習慣就能隨之戒除。

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所謂的習慣就是不停重複的運動」,養成新習慣並不難,只要改變每一天週而復始的行動,即可培養新的習慣。

自己的身心健康須由自己捍衛,如何形塑出全新的自己,讓自己健康又有活力?秘訣很簡單,只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你也可以與作者一般,有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

如何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豐富?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長度,而是深度,有沒有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豐富、在能力可及的範圍內努力活得精彩,這樣的生命裡才沒有遺憾與後悔。底下將分別從朋友、有意義的活動、健康、金錢、夫妻關係、信仰、興趣等七個面向來探討。

(一)朋友就像一扇窗,能讓視野不同,也能讓生活變得更豐富。問題:什麼樣的朋友是值得真心對待的?如何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如何經營長久的朋友關係?

值得真心對待的朋友須具備下列的特質:
懂得為別人著想、能互相幫忙、說話實在、願意敞開心胸、談的來(價值觀接近)

找到志同道合的方法:
回憶認識的人(同學、朋友、親戚)
透過共同興趣(爬山、騎車、閱讀...
透過朋友介紹新朋友(已經篩選過濾過)

經營的方法:
互相尊重、信任、互惠與付出
共同參與活動(吃飯、喝酒、旅遊...
常聯繫,多分享日常生活點滴(心的交流)

(二)助人為快樂之本,分享能讓快樂加倍。問題:你想透過什麼有意義的活動來豐富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價值)

參與公益活動(淨灘、淨山...
分享好股票
幫助親朋好友實現夢想
經營部落格,分享有緣人

(三)健康的身體是一切的根本,沒有健康一切免談。問題:你如何讓身體可以一直保持在最佳狀態?

適度運動,以有氧運動為主(跑步、騎車、爬山、氣功、散步)
作息規律(晚上11點前睡,早上六點起床)
飯水分離
生活簡單、物質欲望低
適當的舒壓管道(老婆、朋友)

不管你喜不喜歡,醫療保健都是餘生最重要的話題。每個人都應該起而行,不僅省錢,也可以改善生命,妥善運用多出來的生命。

維持健康、壓縮失能時間的規劃與實踐,從40歲就要開始,沒有人會想要餘生都纏綿病榻、和疾病搏鬥,更不願意見到失智來襲,生命尊嚴掃地。

芬蘭活躍老化的經驗是,保持健康與體能直到非常老,壓縮臥床到死亡的時間到死前兩週。若現在就開始保養,的確做得到。

(四)金錢雖不是萬能,但是沒錢卻萬萬不能!問題:你如何利用金錢來豐富自己的人生?為了過上豐富的人生,你認為多少才夠?

如何利用金錢來豐富自己的人生:
用足夠的金錢換取時間的自由,進而體驗不同的生活,追求夢想,做自己喜歡的事。(做自己)

多少才夠:
每年100萬現金流入。

(五)家和萬事興,夫妻之間的相處對生活有絕對的影響。問題:何種夫妻相處之道能讓自己的人生更加豐富?

有點黏又不會太黏,可以溺在一起,也可以各自獨立。
忽略缺點,放大優點。
為對方著想、包容對方家庭。
心靈伴侶,無話不談。
有共同的興趣(散步、爬郊山),目前正在培養騎車,也在思考太太退休後有那些共同的夢想。

(六)信仰可以舒緩焦慮、改善個人歸屬感、提振自信心,進而改善生活品質,提升個人表現。問題:何種信仰可以讓人生更豐富?

思想產生信仰,信仰產生力量
信仰不單指宗教信仰,而是指導自己前進的想法、價值觀(夢想看板)

(七)趨勢專家大前研一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培養20種分別能在戶外、室內進行的嗜好,有些能一個人獨樂,有些和朋友一起同樂。也許你無法像大前研一興趣如此廣泛,《錢與閒》的作者紐奧爾良商學院教授勒巴夫(Micheal LeBoeuf)建議,以下問題現在就要思考,以創造充實有趣的老年生活:

●你對什麼主題很想深入瞭解與投入?
樂器(烏克麗麗)、飯水分離、投資理財、培養幽默感
●有什麼運動、嗜好或活動,是你想學習或精進的?
跑步、騎車、爬山、氣功、散步、閱讀、電影、歌唱、喝酒
●你想去什麼地方旅遊?
參見:夢想看板
●如何和別人分享你的知識、經驗,讓別人也能受惠?
讀書會、部落格、好友聚會
●什麼事情讓你最有成就感?
選對股票、夫妻關係、與好友分享好東西